主页 > 国画 >

走出传统?中国画毕业创作的困境与未来

时间:2018-08-20 15:36

来源:书画家百科作者:admin点击:

 在科技引领新一波艺术潮之时,毕业季中的“声光电”、互动装置、VR等新媒体作品也在朋友圈中博得不少喝彩,实验艺术成为近期大家的关注点,而“国油版雕”等传统艺术专业依然是主力,但步调却有些慢下来,尤其是更相对“传统”的中国画系,面对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所交出的成果汇报,也并非只有表扬和鼓励。

 

  2018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本科毕业作品展现场

  面对缺乏题材创新、画风雷同、水墨气质丢失等问题,这些国画专业共存多年的“困境”仍让不少师生有点心焦和无奈,中国画还能否“走出”?未来的方向应该指向哪里?通过四年、七年的学院教育,同学们在创作中思考着什么?面对毕业展上的集体亮相,中国画呈现的面貌如何?其中的亮点与不足,同学与老师给出了各自的观察。

  学生素养:个人能力与思考

  在2018年的天津美院优秀毕业展上,一层是在中国画学院的展厅,其中一组带有“日本风”的工笔人物引来了不少同学们的近观。

  这组名为《纸碧的部屋》是中国画学院工笔人物工作室的本科生张俊创作的毕业作品。他的灵感来源于日本动画今敏《未麻的部屋》。“纸碧”是工作室学妹的名字,“部屋”在日文中有屋子、空间的含义。张俊的画描绘的就是他们人物画工作室五位有独特气质的女生。

  张俊《纸碧的部屋》 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在几年的相处中,为了准备这个题材,我都一直在观察适合融入这个画面中的那种女生。比如她们在穿着上的讲究,日常的为人处事,还有一些爱好等,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画中每一个道具各自代表她们所喜欢的方面。”因此手中的衣服、羽毛、猫咪、翻开的书、以及由唐代金银器的花纹装饰改造的昙花形象的法杖、对镜梳妆,分别是她们自身的特性。

 

 

  2018天津美院优秀毕业作品展现场

  2018 年的4月,15、16级的工笔人物工作室同学开启敦煌之行,西千佛洞、雅丹、榆林窟、莫高窟、敦煌学院课堂写生以及交流展示,尤其是敦煌壁画的观摩学习让同学们启示良多。此次,也是张俊第二次来敦煌考察学习。因为受到有壁画修复经验的赵栗晖老师的影响,他在进入中国画实验室(重彩画研究中心)后,对敦煌壁画的技法、矿物颜料制作使用以及色彩研究产生了莫大的兴趣。所以在这次的毕业创作上,张俊也参考了敦煌壁画的制作方法。

  作品局部

  “因为我这张画不是传统的白描勾线,整个画面的气息还是靠颜色的把控,金色和白色的对比。敦煌壁画制作中的方法中有一个就是用最少的颜色做出最丰富的效果。勾线我用的是朱标线,颜色有一点浅浅的红。像敦煌壁画中的重要人物,一般都有朱标或者朱砂色的复勾,用暖色对这个物体进行生命的赋予。”张俊谈起自己的毕设过程。从大三下学期开始起小稿、调整构图、再确认终稿直至上色,经历了半年时间的酝酿,作品才终于完成。

  在本科四年中,基础训练一直贯穿,各个工作室开设的临摹、写生训练、技法练习以及创作语言等课程,都是作为基本中国画素养的学习,这也是中国画学院的传统教学科目。而在张俊看来,这样的课程难免有点“教条”。大学学习,更多是一种“自觉”“自主”的学习过程。在张俊的四年学习中,对“课外功”反而更加用心。

 

  天津美院中国画实验室(重彩画研究中心)

  “中国画实验室的课程有几个部分,第一最基础的就是中国古代绢本绘画复制与临摹。第二是中国敦煌壁画的复制与临摹。第三是绢本绘画的创作与实践。难度最高的是重彩画的创作。这些课程都是实验室的课题,只要学生们课下学有余力的话,可以拿着课题来研究。”所以通过了基本功训练后,张俊给自己加了课,研究重彩画,所以他的毕业作品专门采用了蛤粉底重彩,这也是同学们较少尝试的。

  我觉得对工笔重彩人物画工作室来说,这一届整体我觉得好的地方就是画面没有颜色大部分作品基本上都是以都是以黑白的形式来创作的。工笔人物是以敦煌壁画这种色彩创作作为基础的,但是我们出来的画面居然没有颜色,可能也是因为大家都没有太用心学。谈话中,张俊对自己这届工作室的表现也并不是太满意。

【责任编辑:张菲】
热图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