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彩深知,欣赏名家山水画不失为一种提高自我画作的妙方:从晋代顾恺之《洛神赋图》、展子虔的《游春图》到荆浩的《匡庐图》;从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图》、巨然的《秋山问道图》到李成的《晴峦萧寺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到李唐《万壑松风》;从刘松年的《四景山水》、马远的《水图》、夏圭的《溪山清远图》到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再到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古今华夏山水,尽收眼底,一览无余。中国山水画,真是浩如烟海,美不胜收。秀色可餐,秀色可梦。
刘邦彩是个勤奋的人,他深知中国山水画的艺术造诣博大精深,不经过寒彻骨的临摹、学习、感悟、是不可能在山水画的艺术天空中翱翔的,因此,他真的是闻鸡起舞,青灯作伴。哪怕白天工作疲劳之极,晚上回来他也一定要展纸蘸墨。于是乎,夜深人静时,睡意不来,灵感造访。挥毫运笔间,一幅幅雾霭流岚、灵山秀水图,在他的笔下呼之欲出,扑面而来。
这样子的生活,在上海的东西南北游走,一晃就是二十来年。刘邦彩的创作呈现井喷;画名,也不胫而走。圈子里,慢慢传开了“山水刘”的雅称。虽然说艺术之路是孤独者的苦旅,但艺术学习需要博览广收,需要同行交流,名家指点。没有“好画共欣赏,奇技共研讨”的交流,就不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更不会有创新和创作,而只能是拾人牙慧附庸风雅而已。
偶然的机缘巧合,他结识了西部山水画派、成都画家陈武老师。老师的功底深厚,笔法奇崛,画风气韵生动,他总是怦然心动,眼赏心摹,跟着陈老师到青城山写生,让他技艺大为长进。陈武老师戏称学生刘邦彩是龟兔赛跑中的那只乌龟,对爱徒的勤勉和进步赞赏有加。
后来刘邦彩又在沪上拜师花鸟画名师梅若先生,梅若先生创作时,一顿一折、一点一勾,他的笔下花鸟虫鱼,栩栩然尽显生态。一旁观看临摹的他,心领神会,细心揣摩……无论是山川湖海、日月星辰,还是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如今,在周慧珺大师为他题名的《刘邦彩书画工作室》里,刘邦彩凝神定气、调色着笔,顷刻间往往胸中的万千气象一齐走到他的笔下,唤醒在他的宣纸上。这些美景画作,又挂在了画展的厅里,接受专家的颔首和观众的膜拜。
刘邦彩师法古人、继承传统,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经过多年实践,秉承“师古人不如师造化”的法则,他以大自然为师,经常出入名山大川写生。“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山水之间也”。刘邦彩在山水间感受无穷乐趣的同时,让心随大自然自由飞翔,让思绪随山的变化而舞动,感受着山水间的清新和灵动。
刘邦彩的山水画意境深邃、空灵、飘逸而不失之于浮薄。“空灵,虚实相生之谓也。画中有空虚之处,画的血脉、人的想象才能畅通活动。画须空灵才能活……这不仅是一个技巧问题,也是艺术旨趣的不同”。它与画家的品位和个性有关,刘邦彩为人真诚厚道、义气善良,是一个爱憎分明、原则性极强的人。在是非面前从不暧昧、苟且,都是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观点。
他对那些利用社会资源进行炒作不屑一顾。刘邦彩说:“我知道宣传有效果,会带来很多的实际利益,可作为一个艺术家,应当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一些事情上只能顺其自然,不可强求,更不能谋取。搞艺术创作,名利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生的体验,是生命的历程。它体现的是一个艺术家的艺术价值”。从他的言谈中,不难看出他在当代的社会环境中,仍然抱有抵挡艺术潮流的雄心,这表现出了他独立的人格、独立的艺术态度,以及一个书画家应有的骨气和操守。因此,他的艺术也就有了根底。
如今,刘邦彩成了大忙人。可是,只要提篮桥社区文化中心里有节庆公益书画活动,他总是爽口答应,积极热情参与。他从不以名家自封,从不摆谱,向他求画,他几乎是有求必应。
大道至简,返璞归真。在艺术的道路上,刘邦彩孜孜不倦地追求着、前进着,他的画艺已经进入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化境。他的山水画,是继承传统文化的个性化诗意表达,他将传统文化、时代精神、个人风格、地域特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赋古思今,传情达意,使传统富有了现代生命力,拓宽了中国画的意境和内容,具备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艺术品位。刘邦彩以特有的精神高度,显示了自我的价值。在此,我们也真诚的祝愿刘邦彩先生在艺术道路上取得更加辉煌的艺术成就,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为社会的发展进步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多更大贡献。